日月其迈
四素同构轮转生生不息
律回春渐
一粒红米蕴养千年梯田
清晨,哈尼梯田在晨雾中苏醒,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,元阳县牛角寨村的马有明已踩着露珠走向田埂。他肩头那袋浸润着千年农耕智慧的红米种子,正是维系哈尼梯田“四素同构”生态系统的“生态精灵”。
“今天要下种,45天至50天后才能移栽。”他一边说一边分发种子给其他村民。一只只手掌有节奏地摆动,手中的稻种被精准地挥洒而出,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。这些经过“选种—泡种”传统工序的种子,在吸饱水分后即将开启新的生命轮回。村民们的身后,层层梯田如同一面面镜子,倒映着宁静的村庄和葱郁的森林,清澈的流水从水渠中缓缓淌过,奏响一曲田园乐章。
马有明在进行春播
要孕育出梯田红米,森林、村寨、梯田、水系四个核心要素,缺一不可。山顶的森林涵养水源,形成涓涓细流,为山腰的村寨提供生活用水,又为村寨下方的梯田灌溉提供水源。流水继续顺流而下,在低地的河谷中交汇成河流,再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搬运回森林,循环往复,生生不息。哈尼梯田呈现出“森林—村寨—梯田—水系”四素同构的和谐景观,让哈尼梯田在1300多年的时光中生生不息。
自2013年哈尼梯田申遗成功以来,红河州累计投入数十亿元,科学提出“347”工作思路,从森林、村寨、梯田、水系四个维度全面推进保护工作。在森林保护方面,实施生态植被恢复工程,森林覆盖率达49.57%,东、西观音山被列入省级自然保护区,成为森林的“守护神”;在村寨保护方面,修缮传统民居,完善基础设施,保留哈尼族文化特色,成为村庄的“文化传承者”;在梯田保护方面,修复水改旱梯田3433亩,确保梯田面积不减少,成为梯田的“守护者”;在水系保护方面,实施36个水利项目,提升水资源利用率,保障梯田灌溉,成为水系的“管理者”。这些举措让哈尼梯田的生态系统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与修复。
红河州还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,进一步推动梯田保护与红米产业的发展。建立了“赶沟人”补助机制,让465公里沟渠重现清流,灌溉保证率提升至92%;通过施行“传统民居保护奖补办法”,已有327栋古建筑完成数字化建档,5个申遗重点村寨实现“修旧如旧”的活化保护;2024年起实施的“梯田生态补偿计划”,让核心区每亩梯田可获得200元补助,带动红米种植面积回升至4.8万亩。这些政策不仅保护了梯田的生态环境,也让村民从中受益,激发了他们的保护热情。
除了补助,红米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,也让村民们选择回到梯田。“我们这里世代种红米吃红米,现在种子和种植技巧都提升了,红米产量比以前提高了不少。之前有很多人都出去打工,现在种红米挣钱了,大家都回来种植红米,以前荒废的少量土地、水渠已经恢复了。”马有明说。
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红米产业蓬勃发展。随着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模式的推广,梯田红米收购价较五年前上涨140%,带动1.2万农户户均增收3800元。曾经撂荒的梯田重现生机,村民维护梯田、保护梯田的积极性显著提升。
梯田红米
从春耕的希望,到“四素同构”的生态奇迹,再到政府的有力保护,梯田红米如同哈尼梯田的“精灵”,这片被红米滋养的土地,正书写着新时代的生态传奇——每一粒红米都是森林的呼吸,每一道田埂都是文明的年轮,哈尼人用千年坚守证明:最好的发展,是与自然共生的艺术。
记者:肖弈涵 雷庆 余云龙 何梦琪 张娜 沈泽隆 马亦璇
未署名图片来源于红河州融媒体中心图库、元阳县融媒体中心、红河县融媒体中心
责编:王静旎 吴明桔
红河州融媒体中心投稿邮箱:hhzrbs@126.com
红河州融媒体中心
法律顾问:云南凌云(红河)律师事务所
电话:0873-3990877
地址:红河州蒙自市华风现代城小区2幢商业301号3层商铺
声明: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云南红河发布(hhrb_hh)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