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阳梯田
过红河大桥,我们驱车进入元阳,然后深入大山,趁着好天气直奔哈尼梯田。
这大山便是哀牢山,横跨滇东南,绵延近千里,高约两千至三千米,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大山。在大山的上部,有许多哈尼族村寨,他们经过几十代人的努力,开垦了上百万亩梯田,不但气势磅礴,而且婀娜多姿,成为举世瞩目的农耕奇观。
连续上坡,一个多小时后,我们抵达箐口村,哇,路边就是哈尼人的梯田!
往下俯瞰,梯田层层叠叠,田埂弯弯曲曲,色彩红黄交织,周围青山环抱。可能因视觉原因,这片梯田看上去似乎不大,其实,在附近别的山坡上,还分布着不少哈尼族村寨,每个村寨下方都有大片的梯田。沿着田埂向下走,零距离接触梯田,才发现红色是漂浮着的红藻,黄色是收割后留下的稻茬,如果秋天来这里的话,那层层梯田上将翻滚金色的稻浪。
“上面还有坝达梯田呢,比这儿可壮观多了,现在上去,正好可以看日落!”见我拍个不停,身旁一位脖上挂大炮筒的摄影老哥向我推荐,看来,精彩还在后面,这里不过是一道开味菜。
驱车上行,山路弯弯,草木青青,现在是二月下旬,北方还冰天雪地,可这儿却没有冬天的感觉。路过全福庄,再往上行,居然开始堵车了,到坝达看日落的人真不少呀,等了很长时间,我们终于上到坝达,好不容易才把车停下,随即直奔观景台。
坝达,哈尼语是“离天最近的地方”,从观景台上看,万亩梯田一览无遗,它们连接成片,层层叠叠,绵延不断,从山下往上延伸,一直到接上云霄!坝达梯田不但面积大,而且田埂线条优美,层级立体感很强,气势磅礴壮观,从海拔800米一直爬升到2000多米,若以梯田的田埂计数,共有3500多级,这真是大地上的天梯啊。
观景台上,满满的全是人,摩肩接踵,挤挤挨挨,长枪短炮早已占据着最佳位置,我只有踮起脚尖,才能看到栏外的梯田。看不过瘾,就放无人机上天吧,好不容易从人缝中起飞,谁知天上已经有几十架无人机在空中盘旋,造成信号互相干扰,我几次与无人机失联,时刻都担心碰撞炸机。
从空中俯瞰,梯田依山就势,遇坡缓则田缓,逢坡陡则田陡,远观山岭相连,近看阡陌纵横。梯田弯弯,扁扁长长,如海带铺展,如哈达飘动。夕阳西下,红霞满天,金色的阳光照耀着梯田,如同成千上万块晶亮的镜面。梯田宽窄长短不一,宽且长者可以牛耕,窄而短者只能人锄,正是这些大大小小、数以万计的水田,在绵延起伏的山岭上拼接,最终形成气势磅礴的大地雕塑!
如此宏大的惊世杰作,哈尼人是如何完成呢?相传,哈尼人最早是古代羌人的分支,曾经居住在大渡河畔,隋唐时期,因为战争被迫迁徙今天的哀牢山区,可能是因为海拔较低的下半山已经有彝族和傣族居住吧,他们选择了海拔更高的上半山。没有田地怎么办?那就因地制宜开垦梯田吧,毕竟这里气候温和,雨量充沛,开垦梯田正好可以种植水稻。于是,哈尼人愚公移山,一代一代开山造田,用了一千三百年时间,倾注了几十代人的心血,在大山上挖山引渠,最终开垦出了上百万亩良田。在滇东南的山区,凡有哈尼族居住的地方,都有哈尼人开垦的梯田!
太阳落山了,我们连夜赶往多依树村,在爱上路客栈下榻。老板热情好客,对周边景点了若指掌,根据他的介绍,我们确定了明天的游览线路。
坝达梯田日落
次日清晨,天还没亮,我们起床出发,步行十来分钟,就到了观景台。虽然天色依然黑暗,但是围栏前已挤满人群,一杆杆长枪短炮早已占好了机位,就等着出太阳呢,无奈,我只能在两个机位之间凑合站着啦。二月的元阳,天亮得很晩,七点才微微亮,极目远眺,远方的山坳,云雾飘渺,渐渐开始染红;近处的村宅,炊烟袅袅,不时灯光闪闪;再看那梯田,已没在云中,哪有一点身影?忽然,一阵云雾飘过,梯田露出一点轮廓,在晨曦中若隐若现,小树在晨风中婆娑,将窈窕身影倒映在田里,这一切美得超凡脱俗,好似一幅浓墨淡彩的水墨画!
但是,空中云层却越来越厚了,把太阳遮得严严实实,如此状态,持续良久,旁边一位摄影大哥叹道:“唉,今天又没戏啦。”看来,要拍到日出,还真不容易呀,有时候摄影人为了拍到好片,不惜蹲守好几天。
等了一个多小时,游人渐渐散去,这时老天赏脸了,太阳终于露了出来,但已不太红了,光芒已经有些刺眼,梯田像一块块镜子反光,随着太阳光芒的变化,梯田的色彩也随之变化,多依树梯田三面临山,一面坠入山谷,犹如一个大海湾。放无人机俯瞰,梯田气势磅礴,线条婀娜多姿,村庄被梯田映衬,仿佛空中的楼阁。可惜好景不长,一阵浓云飘来,雾茫茫一片,无人机什么也看不到,我赶紧看屏幕轨迹返航,还好顺利收回。
回到客栈,吃过老板煮的鸡丝米线,我们驱车前往老鹰嘴,虽说是一条小众线路,但因梯田色彩丰富,也有不少人到那里打卡。
出多依树村,右拐到胜村,沿途人不少,有人赶着牛,有人背着篓,从服饰上看,有哈尼族,也有彝族,看来此地为哈尼族和彝族混居。沿着窄窄的小路,过上主鲁老寨,拐过一个弯,就到了老鹰嘴。老鹰嘴其实是一处悬崖,远看像老鹰的嘴巴,虽然有一些护栏,看上去岌岌可危,但还是有胆大的游客坐在悬崖边上观赏梯田。
站在老鹰嘴上俯瞰,下方就是老鹰嘴梯田,几千亩梯田如龙蛇鳞片般展开,层次分明,曲线优美,色彩明快,很多梯田呈枣红色,而田埂都是黄黄的。为什么田里会呈现红色?这是因为水中富含一种藻类,有的田块呈红色,但是有的却没有,这是因为放水的时间不同,先放水的已经滋生出了藻类,而后放水的则还没有长出来。梯田的上方,还有一个很大的哈尼村寨,那是麻栗寨村,村子上方,更有一片绿色的原始森林,梯田里的水就是源自那里。回到路边,遇见两个年轻人,其中一人呵呵笑道:“怎么样,我们这儿的梯田好看吧?”他自称是麻栗寨的村民,对家乡的梯田显得很自豪。我竖起大拇指说:“太美了,这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梯田!”
红色梯田不少
下午,我们来到阿者科村,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几十座原始的蘑菇房,房顶为茅草,看上去像蘑菇伞,房屋分三层,底层养牲畜,二层住人,顶层为仓库。在阿者科村的下方,更有一个峡谷梯田,其壮美令人叹为观止。
沿着石板路往坡下走,两旁都是蘑菇房,寨子的上方是寨神林,乃神圣之地,禁止入内。神林流出山泉水,清冽可饮,汇集于井房,分九个石槽流出,经沟渠流到山谷进入梯田。山坡上,有一个长廊,那是节庆时摆长街宴的地方,往下走,是古树广场,几棵古树见证着这个村寨的岁月变迁。
走出村寨,豁然开朗,梯田层层叠叠,田中铺满红藻,一个哈尼族女子肩负背篓走在田埂上,几只鸭子在水里“嘎嘎”地欢叫。我试着走进梯田深处,看到田埂高约一米,不敢走得太远,害怕会跌落水田,还是沿大路走吧,前行不远,就到了峡谷观景台。向前方眺望,对面是一座巨崖,下方是一个大峡谷,谷内有大片大片的梯田,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,仿佛从天空落下来的一片片明镜。放无人机俯瞰,梯田的纹路细腻而又优美,色彩浓郁而又鲜艳,看上去特别壮观,我不由得感叹,哈尼人真是大地艺术的雕刻大师啊!
回到大路,车行几分钟,就到了爱春村,路边走下去就是蓝色梯田,有村民守住路口,每人收费5元。这也是一个小众景点,特点是可以拍到蓝色梯田,听起来好像奇特,其实并不神秘,梯田是天空的镜子,映衬了天空的蓝色,于是就有了蓝色梯田,细看那层层梯田,果然泛着微微蓝光。
驱车再行,不一会儿,就到了大瓦遮村,向远处眺望,对面就是多依树和阿者科。路边的斜坡上,站满了人群,有人已经等了三个小时,不为别的,就为拍到一张美丽的梯田日落。太阳终于开始落山了,梯田颜色也随夕阳发生着变化,眺望山谷,高处的哈尼村寨炊烟袅袅,下方的叠叠梯田泛起点点碎金,画面唯美,超凡脱俗,真像一幅动人心弦的田园画啊。
这时,耳边不断传来咔咔的快门声,我被众人感染,也频频举起手里的相机。